大部分人的廚房早已充斥著塑膠製品,無論是食品包裝、烹飪器具、清潔用品或是收納容器。直到你用全新的視角去審視,就會發現塑膠製品不斷地滲入我們的周遭與生活習慣。每日習以為常的廚房塑膠用品都需耗費200年才得以分解,過程中不斷在破壞地球與損害環境,然而天然材質卻可安心地回收利用。
重新審視物品的價值:比 Recycling 更環保的 Upcycling
「升級改造」的英文為 Upcyling,其名字中的 Up 隱含著將原廢棄物的價值升級(Upgrade)的概念。思考著如何將手邊的廢棄物賦予新生命、並且盡可能利用既有的工具為廢棄物加工、裝飾,最後得到了比原本的廢棄物更美觀、實用的物品。相較於資源回收,我們幾乎能夠參與升級改造所有的過程。
曠野之悟:服飾與香氛的自我尋溯之途
細瑣繁忙的日常,讓自我在人群喧囂間,逐漸消亡;然而,穿搭與香氛能讓我們用細微的感官體驗,建構起曠野之音,開啟自我尋溯的旅程。
設計師品牌 TAN& LUCIANA 專注於優雅生活美學,挖掘日常裡的深刻與微小,並將這份思考延伸為服裝設計理念,與 10/10 HOPE 共有一份對生活的感悟與藍圖—透過香氛與服裝重塑自我樣貌,找尋嚮往的日常輪廓。對品牌而言,生活正像一段漫長而充滿未知的旅途,而我們透過自我與內心曠野的對話,提煉出最適合自己的風格。
讓我們參考不同國家的旅途意象,從服飾與香氛的揉和藝術,為本日的出征定調吧。
什麼!原來台灣還不夠環保?|專訪純淨品牌REN Clean Skincare國際業務總監Armine Karagorian
「85% 的人曾有肌膚敏感問題。」-REN Clean Skincare
除了發表新品,希望生活誌首度訪問 REN Clean Skincare 國際業務總監 Armine Karagorian。Armine 與我們分享了 REN 的產品純淨開發原則,也帶來有別亞洲觀點的綠色環保政策。
繭裹子的綠色生活
繭裹子兩位創辦人為蔡宜穎與楊士翔;在我步入位在繭裹子二樓的辦公室後,他們上前問好,歡迎我的拜訪。蔡宜穎看來靦腆,而楊士翔有著剛毅的神情,兩人都富有藝術家的氣質,帶點神秘,又似乎經歷了許多有趣的故事,讓人好奇。
BONDI WASH-香氛般存在的居家清潔
定居德國後,才真正慢慢瞭解環保、天然有機等名詞,並把這些口號落實在日常生活中。不過找到的品牌雖有永續環保的觀念,清潔力也不容置疑;大多在香味上少了些「動人」的分子,聞起來乾乾枯枯的,每次打掃時就當成是任務,完成就好。
使用BONDI WASH後,徹底推翻對天然成分清潔劑的刻板印象:原來天然有機的層次可以往上提升,讓清潔劑這麼好聞。
質感生活掃除提案|懂生活的你,一定要懂居家清潔的重要性
即將迎接新的一年,有什麼新的展望呢?相信大家在跨年的時候都已經在腦海中想過一遍,不過在各種計劃中,總有點不知所措,太大的目標達成得了嗎?太小的目標會不會顯得過度沒有志氣呢?
百感交集的情緒不知不覺打亂了思緒,讓新年的起始變得複雜萬分。理不出頭緒的時候,不妨先從整頓好家裡開始,年終大掃除,也掃去心頭上的煩憂。
小心!大掃除中你看不到的居家潛藏毒素
依據法律,居家清潔用品不需要標示全成份——而通常它們也都不這麼做。那到底它們含有哪些成份呢?為什麼我們要耗費心思尋找天然的替代品呢?
BONDI WASH 做了一點小調查,並請專家列了一份有害成份的清單。以下是在居家清潔用品中最常見、也最有疑慮的成份:
美妝柔珠-正在汙染海洋的微小毒物
這句話我們已經聽了上萬遍了:地球生態不應該是追求美麗的代價。
但為什麼有些美妝產品製造商還遲遲不下架柔珠產品呢?
如果你沒聽過柔珠產品,那是一種塑膠微粒,被廣泛地用在清潔和美妝產品裡,例如牙膏、剔鬍膏、沐浴乳和去角質/磨砂產品等等。每項產品都可能含有上千個塑膠微粒在裡面。
舉例來說,美國一個叫做 5Gyres 的非政府組織 (NGO) 估計美國某一全球知名保養品牌的深層淨化清潔系列,光單一品項就含有 36 萬個塑膠微粒。在荷蘭的一個研究者則發現另一個全球知名美妝保養品牌中的去角質產品,就有 10.6% 的成份會產生塑膠微粒。
國際研究顯示塑膠微粒也存在在自來水中
在來自世界各地的自來水樣本中,有超過百分之八十的樣本被檢驗出帶有塑膠微粒。
這是關於塑膠微粒在全球普及程度的研究調查結果,這些小於 5 釐米的塑膠微粒是來自於拋棄式的消費產品及工業廢料。
美國非營利媒體 Orb Media 的創辦者 Molly Bingham 表示:「根據我們獨家的調查顯示,來自 14 個國家的樣本中,有超過 83% 的自來水樣本顯示被塑膠微粒所污染。科學家們表示目前他們仍不知道這些塑膠微粒是如何進入到自來水系統中,也不清楚它會對人體造成怎樣的影響,但我們已知的是這些塑膠微粒會在海中吸收有毒的化學物,並且在被魚類和哺乳類食用後,在它們的身體裡釋出毒素。這些調查的結果令我感到擔憂,不過最起碼我希望我們做的努力能在塑膠汙染、人體健康和孩童健康等方面帶來更大規模的全球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