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因疫情的影響,全球多處封城大幅減少了空氣汙染以及溫室氣體排放,空氣品質有顯著改善。少了工廠、飯店排放的污水和人為造成的污染,河川及運河的水質也變清澈了,讓人不禁感嘆,一場病毒的肆虐,反而讓地球回到寧靜與乾淨。

Photo by  Alexander Popov on Unsplash


同時不禁令人反思,以往習慣的生活模式,是否需要好好改變?

如果想真正做到環境永續,絕非一時減少人類活動便可,更需要大家的力量共同響應,所以當我們的生活恢復「正常」後,請別讓地球污染故態復萌。希望生活誌分享三個永續飲食的小技巧,讓我們一起降低飲食對地球生態的破壞。

永續飲食(Sustainable Food)一詞在 2010年被聯合國提出,倡導消費者在選擇食物時,能夠思考其選擇對於地球永續的影響。食物過度加工、浪費,都能夠造成環境破壞。從日常飲食下手,降低自己食物對於環境的污染,便可以減緩地球暖化,為環境帶來正面影響。

Photo by Simon Matzinger on Unsplash


改變飲食習慣

《科學》雜誌在 2018年指出,光是牲畜排放的溫室氣體就是人類總排放量的1/4,且其中超過一半的溫室氣體排來自飼養動物類食品。透過改變日常飲食習慣,就能夠為減緩氣候暖化付出。

無肉不歡的你,可以嘗試將一天的其中一餐換成素食,或是跟上「周一無肉日」(Meatless Monday)的風潮,就會發現其實素食飲食並沒有想像中困難!若要全然將飲食習慣換成素食也並不適合每個人的生活方式,你也可以選擇彈性素(Flexitarian)—嚴格定義來說是全球平均須減少 75%的牛肉、90%的豬肉和 50%的雞蛋食用量,並且增加兩倍的豆類以及三倍的堅果和種子量。當然,我們並不需要斤斤計較自己的肉類食用量,但只要掌握著盡量選擇豆類和蔬菜、減少肉類攝取,漸漸地我們也會適應新的飲食習慣。

Photo by Anna Pelzer on Unsplash


選擇有機農產品、原型食物

一般農作物噴灑的農藥、以及食物加工時所產生的能源,都會對大自然造成直接的危害。此外,選擇當季農作物,也能夠減低對於農藥的需求、或是避免為了保鮮所需的冷藏及保溫的耗費能量。若家中條件許可,也不妨嘗試在家裡種些平常會使用到的佐料,例如薄荷、蔥,都極容易照顧。

挑選農作物的過程中,也不需忌諱那些受到表皮傷的食物。將不美觀的部分切除後,他們的味道依舊不變。 若是消費者「以貌取食」,這些農作物最後也是會淪為食物浪費的一角。台灣甚至開始有了 惜食餐廳 的出現,為這些醜食帶來新的生命。

Photo by Alexandr Podvalny on Unsplash


支持在地農作

運送農產品的過程中,距離一旦拉長、二氧化碳排放量和所耗費能源都會增加、增加碳足跡(Carbon Footprint)。從國外進口的食物,必須經過飛機的運輸,相較於當地運輸所耗的能源高不少。因此選擇當地農作物以及食品,便能夠減少環境污染。此外,不少農產品、食品外包裝現在也都有標註碳足跡。雖然碳足跡的計算每個國家都不同——以台灣來說,環境保護署將原物料的開採與製造、組裝、運輸,到消費者使用、回收時所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都計算在內。但是只要在消費過程中抱持著 當地 > 進口有機 > 加工食品的原則,便能為降低碳足跡進一份心力。


台灣是農產大國,其實很多農作物都比國外品質優良許多。在支持當地小農時,也可以藉機認識更多樣的台灣農產品,為料理帶來樂趣!

環境的維護需要大家一同努力,只要我們都能夠對自己的飲食負責,地球暖化的速度就能夠減緩許多。以上三個技巧,你在生活中實踐了幾項呢?


關於本文作者

維多

Z 世代和千禧世代的綜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