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確挑選洗手產品,安心清潔零負擔。

如何正確挑選洗手產品,安心清潔零負擔。
2020年4月1日 9 view(s)

提升防護力提案,隨時勤洗手!

洗手是件再平常不過的小事,卻是流感防疫的大事!比起戴口罩,大家更應該注意維持手部清潔與衛生,才是最有效防止疾病傳播的方法。但看似簡單的洗手動作卻暗藏很多被忽略的正確步驟和理論,就讓希望生活誌帶大家對洗手有更進一步的認識。

第一步|如何選對洗手產品

學習正確洗手步驟固然重要,但在這之前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小撇步 — 就是選擇對的洗手液!
在每天頻繁的清潔下,雙手接觸消毒用品次數可高達數十次,不停洗手會破壞肌膚天然的皮脂膜,令雙手乾燥。如果誤選了一些含有害成份的清潔產品,後果更不堪設想。

避免使用含有化學成份和致敏防腐劑產品

坊間多款洗手產品被檢出有害致敏成份,不僅有害成份摧殘皮膚,加上近期過度清洗亦可能引致不同程度的乾裂脫皮、泛紅及發癢!
以下4 種為洗手產品常見的致敏成份,認清標籤上的敵人才能保護肌膚共生菌群的平衡:

1. 人工合成香料 Fragrance/Parfum


市面上有很多產品,如清潔用品、護膚品都會加入人工香料,為增添產品香味以吸引消費者。但人工合成香料其實是煤化工或石油化工的合成物,可能會影響內分泌系統與皮膚健康。如果長期使用更會導致皮膚變得粗糙、暗淡、浮現色斑、細紋,甚或是引起過敏及皮膚炎。

2. 界面活性劑 SLS / SLES


十二烷基硫酸鈉(Sodium Lauryl Sulfate,簡稱 SLS) 及十二醇聚氧乙烯醚硫酸鈉(Sodium Laureth Sulfate,簡稱 SLES),這兩種化學界面活性劑均被廣泛使用在個人護理清潔產品,作為起泡和去油用途。兩者成份容易刺激濕疹、皮膚炎等過敏感性肌膚。

3. 致敏防腐劑 CMIT/MIT


甲基異噻唑啉酮(methylisothiazolinone, 簡稱 MIT)和甲基氯異噻唑啉酮(methylchloroisothiazolinone,簡稱 CMIT) 是防腐劑中致敏性較高的兩種,容易導致肌膚痕癢、紅疹,皮膚炎。當中 MIT 更曾被美國 ACDS 評為「年度致敏物質」,過敏或濕疹人士必須避免使用。

4. 甲醛 Formaldehyde


除了CMIT/MIT,甲醛也是刺激皮膚的一大元凶。它是「甲醛釋放劑」類的防腐劑所產生成份,是國際癌症研究總署(IARC)認定的第一級致癌物。皮膚接觸後除了會導致痕癢、紅疹,更可能引發細胞性免疫反應,造成「過敏性接觸皮膚炎」。

回歸天然 溫和親膚

不少人認為抗菌洗手產品比一般的更能消滅細菌,但有專家指出如果過度使用化學抗菌洗手液,反而有機會助長細菌產生抗藥性及耐藥性,令手上細菌越來越難以洗去。洗手液主要目的是去除污垢和減少手上微生物的數量至安全程度。

其實一般天然溫和的肥皂或洗手液就能使細菌乳化被包住,並讓水沖走。
然而,皮膚是身體的第一道防線,能確保皮膚的完整性才能留住天然油脂屏障和維持共生菌群的平衡,以減低過敏風險,預防病毒入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