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到了一年中最適合旅遊的秋季,過去在孩子還小時,我們一家人因為先生工作的關係,帶著孩子去過不同的國家居住;因此怎樣在旅行中處理副食品,時差與睡眠,以及讓孩子不無聊的玩具小物,都累積了不少心得。

Photo credit to jessica rockowitz on unsplash

今年雖然因為疫情關係無法出國,台灣各地的美景還是很值得深度遊覽。家有小小孩的爸媽們,對於帶孩子出遊應該感到又愛又怕,一方面很期待看到孩子開心的笑容,另一方面也很擔心孩子失控時,自己的情緒也大受影響。今天我們就來談談親子出遊時,爸媽可以替自己和寶寶做好哪些準備!

Photo credit to Alberto Casetta on unsplash

第一:按照孩子年齡和作息,來排定行程

當孩子在2 歲以前,我會把出遊的目標放在『一天一景點』。我們都有趕行程而心浮氣躁的經驗,如此一來,反而不能投入在欣賞沿途的美景。年齡小的孩子,在體力不足時就會出現煩躁或是哭鬧的情緒,因此配合孩子體力與睡眠時間來進行景點的安排,才能讓出遊時光舒心美好。

第二:出遊前的行為約定

當孩子對於語言的理解逐漸純熟時,出遊前可以先進行旅途中規範的預告與約定。例如:在搭車的30 分鐘時間要安靜坐在椅子上。而這樣的預告有兩個重點:
1. 完成後給予肯定
2. 約定內容要夠具體

當孩子能夠完成約定時,爸媽要給予的是口語上的具體肯定如『哇,你完成了3分鐘都坐著真的好棒!』這樣的效果會比孩子達不到時給予責罰更讓孩子有動機去完成約定。此外,行為約定的具體性也十分重要,例如:和孩子說明是『安靜坐在椅子上』而不是『要乖』,才能讓孩子有具體的目標可以依循。

Photo credit to simon-rae on unsplash

第三:處理孩子情緒時,先安頓自己

旅遊時最怕掃興,因此當孩子在吵鬧時,我們難免心生煩躁,倘若此時又聯想到自己期待的行程被破壞了,就會更加深自己的負面情緒。因此,在孩子出現情緒與行為狀況時,請先安撫自己的失望與煩悶,明白親子旅遊不太可能像單身時一樣自在,所有的走走停停都會是過程的一部分。大人們也許失去了一部分的興致,但卻多了在旅行中讓孩子學習規範的機會。

除此之外,我在旅行的過程中,也會帶上一些紓壓的小物在身上,例如滾珠精油或是泡澡用的沐浴油,讓自己沉浸在平靜與滿足,才能恢復心力來照顧寶寶。

regram from @nealsyardremedies

第四: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旅行

記得孩子還小時的旅行,孩子午睡時就是我可以逛街或是享受下午茶的時刻,在時間夾縫中的美好更令我難忘。有了孩子後的旅行,是牽手慢行,是偷閒中有微笑。換個角度看待親子旅行,我們又多了一層對於幸福的定義。


初色心理治療所副所長 曾心怡臨床心理師

經營 心理師的媽寶研究室
期盼讓媽媽們能不失自我,恬靜享受在和寶寶的每一天。